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043 郁九川 (第1/3页)
043 郁九川,兄长独特的关怀 一只签字笔,在日历上轻轻画了个叉。 漆黑的叉已布满大半张日历,宣判这时光乏味、无趣、毫无意义,如同永远饥饿的饕餮,吞噬每一格重复的光阴。 唯有一个日期,被红笔温柔地圈起,成为黑框日历上唯一的亮色。 这个日期被包裹在气泡框中,头顶冒出一个小小的爱心。 漆黑的叉一天天地追逐着它,如同追逐着太阳。 郁九川看了一会儿,把日历搁到了书桌上。 他支着下颚,边听汇报,边在纸上涂涂抹抹。视频会议中,所有下属正襟危坐,执掌他们生杀大权的男人面目是难得的和颜悦色,却没人敢有丝毫懈怠。 听完汇报后,郁九川头也不抬,‘嗯’了一声,便让下属先行散去。 他的管家兼私人助理,丹尼尔,身姿笔挺地站在他身边,等待着记录并执行家主的所有指令。一时间,唯有笔尖与纸面摩挲的沙沙声回荡在书房中。 半晌,郁九川开口唤了他一声。丹尼尔握紧笔准备速记,却听老爷问道:“林林,没有再发消息过来吗?” 丹尼尔的脑袋顿时低了下去,安静如鸡,假装自己又聋又瞎。听不见顶头上司的自言自语,也看不见这位权势滔天的郁家家主,叹息着望向窗外,宛如怀中少女的模样。 郁九川阴晴不定、喜怒无常的程度,与他取得的成就等同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 年轻的家主喃喃片刻,忽而轻轻叹息,似笑非笑道:“这么多人,环肥燕瘦,却留不住一个人。” 管家从这嘲讽中嗅出一丝晦暗的意味,他躬身,盯着地面说:“少爷重感情,恋旧人,无关人士自然比不过亲人。” 在他的视野中,一架座椅慢悠悠地转过了身,脚踏上踩着一双锃亮的皮鞋。鞋头微微翘起、延展的流畅弧度,像个嘲讽的笑脸。 丹尼尔这等拙劣的话术,郁九川洞若观火。讨好得如此浅显,但他并不讨厌。 管家适时地递上一本装订精美的相册。 打开来,每一面都印着郁乔林的脸。 卫星精准定位的俯瞰图,黑压压的人群中,郁九川也能一眼认出亲生弟弟的身影。 郁乔林去过的每一个地方,在地图上被连接成线。送到他家的所有快递、外卖清单。酒吧里点过的酒,收到过的搭讪,被他搂过腰的每一个美人。 他喝酒时有少年依偎在他怀中亲吻他滚动的喉结。他在街头等红绿灯时百无聊赖地仰头看大厦外的广告大牌。他开车时搭在车窗的手,夹着静静燃烧的烟。 里面还有一张本周末机票的电子件。 郁九川微笑起来,温柔地抚摸这张机票,和弟弟的脸。 他的手指,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点了点——正是酒吧里近距离偷拍的那张。男人漫不经心的侧脸,顺着下颚滑落的酒液,舔他喉结的情人,都清晰可见。 郁九川笑道:“拍照需要坐这么近吗?” 他抽出那张照片,点燃打火机,将它烧成了飞灰。 郁九川与照片上的人几乎一模一样的脸,露出一种与郁乔林近似的、无奈的意味。 “蠢货。”他含笑道:“我弟弟真是手下留情。” 丹尼尔的头再次深深地低了下去,心想:老爷近日的心情,果然非常好。 感恩小少爷。 郁九川轻轻弹弹腿上的灰,低头看了一眼腕表。 他懒懒道:“去吧。把那个……嗯,带过来见我。” 丹尼尔应声退下。郁九川独自留在书房中,有些怅然地摸了摸手腕。 唉,见到弟弟之前的倒数第二十七个小时。 他拿起桌上被他涂抹的纸,纸面上,赫然是用郁乔林的素描特写。 他的弟弟支着脑袋,对他微微一笑。 明锦衣深夜落地。 他刚下飞机,跟着托运了的乘客们一并往转盘走,尚未进门,便有接机人员迎面而来,叫他,“明锦衣先生?” 这人手中还拖着一只行李箱,赫然是明锦衣的那只。 见明锦衣警惕的神色,接机人员说:“是郁先生派我来接您的。” 随即客客气气地将他请上一辆豪车。 明锦衣第一反应是郁乔林。 在他短暂的生命中,唯一对他好的人是这个素昧平生的男人。 然后他才想起来,哦,不是——是郁家硕果仅存的另一位男士。 明锦衣有幸见过他一次。 郁家。 一个古老的家族,依托于这个国家绵延不绝的历史以及历任家主的高瞻远瞩,几百年来伸展枝叶,积攒了极为可观的财富,近代最昌盛的时期曾一度在国际国内都拥有可怕的影响力。 可惜再繁荣的盛景也有消弭的一天,再庞大的祖荫也熬不过后人的无能。十多年前,郁家内部矛盾频发、四分五裂,再无能挑起大梁的新生力量,家主意外身死后,这个称霸一时的大家族彻底走向了末路。 内忧外患的郁家宣告破产,从所有人视野里销声匿迹。大家谈起曾显赫一时的郁家,都是唏嘘长叹。剩下的旁支亲戚和诸多鬣狗一拥而上,分食了这座死而不僵的遗产——只留下了两个孩子。 郁九川。 和郁乔林。 据说当时没有人愿意收养他们,他们被送往孤儿院,这辈子都会彻底消失在上流圈子眼前。 谁都没想到的是,长达十多年的颓唐后,郁九川横空出世了。 代表郁家东山再起,势如破竹,雷厉风行、大刀阔斧地收拾了曾经对他们兄弟视而不见、甚至落井下石的所有亲戚,再将郁家推向巅峰。短短几年便重振世家威风,甚至远超从前,让郁家发展得势不可挡,如日中天。 曾经漫长的寂静无声,都成了蛰伏蓄力,高瞻远瞩,深谋远虑的象征。 这份力量如今已经超过了个体通过传宗接代所能积蓄的极限,是背靠国家机构,吃国际红利,才能搭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