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0377章 平壤生产建设兵团  (第2/2页)
全面失败。    而相较于历史上的文帝屯耕北墙,以及武帝屯耕西域,如今在刘盈领导下的汉室,却有几个极为重要的优势。    首先,自然是刘盈的存在,让一切‘时代局限性’,都失去了在汉室影响华夏民族的可能。    作为后世来客,刘盈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视野,足以让汉室在每时每刻,都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之上。    ——最起码,也是走在一条相对不那么错的道路之上。    其次,则是相较于历史上的文帝时期,如今的汉室财政状况更为健康;相较于武帝后期的舆论环境,如今汉室又并不存在任何‘反战’的声音。    当然,最主要的是:比起远在‘天边’的西域,朝鲜,就位于燕国以东,与汉室版图核心直接接壤。    在这一系列‘优势’之下,在朝鲜半岛建立华夏史上,乃至人类史上的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,就成为了刘盈的不二选择。    首先,朝鲜半岛‘三面环海,一面邻汉’的地理特性,使得当地的边防任务,并没有燕北、代北那么艰巨;在戍边的同时兼顾生产、建设,并不会有太大的压力。    其次,便是刘盈后世来客的身份,让刘盈对朝鲜这块沃土有万般笃定:这里,不是贫瘠的草原,不是漫天黄土的河西。    这里,是一片被深埋于冰雪之下的无尽黑土!    如果通过几十年的建设,让朝鲜也成为继关中、巴蜀之后,汉室又一大粮食生产区,那无论对于汉室的北方战略,还是对汉室内部的土地、阶级矛盾缓和,都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。    最后,则是刘盈在粮米官营之后,摸索出来的一套施政理念。    ——推行政策,是需要试验的。    直白的说:生产建设兵团,并不是刘盈为朝鲜半岛准备,而是为燕、代、上等北方边墙区域,准备的‘万世之策’。    毕竟武帝刘彻的历史经验告诉刘盈:汉或许能一直强大,但卫、霍却并不会永远存在;    在王朝强大,又有卫、霍撑着场子时,汉室自然能达成‘北出长城三千里,使胡虏不敢南下牧马’的成就。    但在失去卫、霍,王朝又不再强大的时候,汉室也需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制,来保证北方地区的边防事业,不会因为失去卫、霍这样的千古奇才,而被北方游牧民族肆意践踏。    所以,在朝鲜推行生产建设兵团,只是刘盈的第一步。    第二步,便是通过总结经验,得出更完善、更符合当下时代的‘汉室版生产建设兵团’,并将其全面应用到整个汉室北方边墙区域,让汉室具备‘就算没有卫霍,也不会再因边防问题而发愁’的能力。    想到这里,刘盈望向曹参的目光,也是愈发坚定了起来。    “还劳丞相速为:第一批移民,最晚也当于今夏启程,至迟不过秋七月,便当抵达平壤都尉治所。”    沉声一语,自是惹得曹参点点头,又满是严肃的望向刘盈。    “敢请陛下示下。”    “此‘平壤都尉屯耕团’,当编以几户、几人,又当以何为屯耕之要?”    听闻此问,刘盈也不由深吸一口气,旋即站起身,将早就盘算好的计划,尽数摆在了曹参面前。    “平壤都尉屯耕团,当编民二千户而成,行军中什伍之制,五户为一伍、十户为一什;”    “此民二千户,当皆由岁二十上、三十下之青壮所成。”    “编此民二千户为屯耕团,当循往昔,朝堂征丁编军之故事;待编成军,配以剑、弓,行军而往平壤都尉。”    “沿途一应事物,皆循行伍之制,由少府内帑输以军粮。”    说着,刘盈面上神情也是愈发严肃起来,语调中,更是带上了些许谨慎。    “待至平壤都尉,凡屯耕团之卒,皆赐砖房一进、农院一处;自至平壤都尉起,全团行‘五一’之制,即开垦荒田五日,兵甲cao演一日。”    “自明岁始,三岁之内,全团同劳、共息,凡耕作所得之粮,俱均分与卒;”    “至迟于三岁之后,当开垦荒田四十万亩;四岁之后,分此田四十万亩于团中之卒,户二百亩。”    “十岁之内,凡屯耕之卒皆免税赋,另:屯耕团之田亩,不可转卖;凡欲战事,屯耕团当奉诏而动,亦可由将帅令发阻敌,循边墙戍卒故事。”    “十岁之后,屯耕团解散,团卒皆归农籍。”    “及此间一应用度······”    将心中的打算尽数道出,刘盈不由深吸一口气,旋即澹笑着望向曹参。    “屯耕所用之粮种、农具,又赐予耕卒之宅院等一应耗费······”    “俱出少府内帑。”    说出最后这句‘俱出少府内帑’的时候,刘盈只下意识一慌!    但在再三盘算过后,刘盈也终还是稳住心神,似是强调般,对曹参又沉沉一点头。    生产建设兵团,真正难得不是生产,也不是兵团,而是建设。    兵团,只需要征发戍卒,生产,只需要下达‘屯田’的命令;    但建设,却需要由朝堂承担初期的所有生产工具、生活物资,如农具、军械,以及吃、穿、住、行。    如果是全天下上百万,乃至数百万的余子都一股脑的去朝鲜屯耕,那对少府内帑而言,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;    但第一批两千人组成的屯耕团,对少府内帑而言,却显然不在话下。    ——不过是两千个砖房农院,两千套武器军械,几十头耕牛,以及相应的农具、每年几万石粮食而已;    等日后,再以每年两到三个屯耕团的速度,一点点加大屯耕力度,考虑到少府愈发强大的财力,应该也不会出什么问题。    听闻此言,曹参也不由暗下稍松了一口气,对刘盈沉沉一拱手,表示领命。    但很快,曹参便又发出灵魂一问,让刘盈顿时愣在了原地,久久没能回过神。    “陛下。”    “即平壤都尉屯耕团,乃以军中之制,以民二千户而成,则当为军中‘一校’之编制。”    “既如此,臣斗胆以问陛下。”    “——此平壤都尉屯耕团,当由何人,担校尉一职?”    “又团中屯、曲,司马队率等职,该以何人充之???”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