怒海苍龙-首卷:风起_第十二回、终归浮屠(四):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十二回、终归浮屠(四): (第1/2页)

    晴天霹雳空响,旱雷落地惊人,倒楣时候,还真是什麽事都能遇上。

    手头上的事一件叠一件,还不知什麽时候到头。谁知道这时候,京里又传来消息,泰昌皇帝登基仅二十九天,不过吃了颗红丸*仙丹,便得上天宠召,也随先帝而去,享寿三十八。

    郑绍祖想自己,这辈子也尽力行善,也没做什麽恶事,就不知道为什麽会这麽倒楣。

    之前再苦、再忙、再累,为了那份微薄的薪俸,为了家中妻小餬口生活,一切都忍了。他总安慰自己,国丧这种事不会常常有,一生大概也就这麽一次,忍过去也就算了。

    没想到,天下之事还真是无奇不有,自己一个月就能碰上两次,之前所做的工全都白费,那篇自己呕心沥血所写,荡气回肠的奏章,皇上看都还没看到;千挑万选的礼物,也应该还在路上;眼下为这班大臣所准备的礼物,是送?还是不送?他不知道,而且也没有人知道。

    在紧接之後的国丧仪式上,郑绍祖哭得异常悲痛,所有同僚无一例外。

    可以相信,其中没有一个是为这个,连一个月都没做满的皇上而哭,他们心中的辛酸,应该都来自於自己不幸的遭遇,而伤痛不已。

    不久,年仅十六岁的天启皇上登基,郑绍祖心想,怎麽来个b一官还小的孩子当皇上,这样的皇上,该送点什麽?

    就在署中同僚,又开始绞尽脑汁时,又接道一纸新命令,大概是先前用心准备的礼物发生了效用,到任不到三年的赵士许大人也高升了,朝廷要他立刻至“嘉湖兵备道”赴任,这也是由从四品,升迁至正四品的喜事,而且离京城朝廷又更近了一步。

    当然,国丧期间,一切不能张扬庆祝,赵大人也是个戒慎恐惧、凡事低调之人。

    不过,每个人溢於言表的高兴,依旧无法掩藏,只是大夥喜的,不见得是赵大人的升官,而更多的是在新大人上任前,乃属空窗,没有大人自然无需筹办礼物,即使想送也无人可以领衔,如此当真算是苍天开眼,这样便意味可免去一场,为他人作嫁的瞎C忙。

    ×××

    苍天当真开眼了吗?老天爷其实不过是开了个玩笑。

    方才入冬,紧接而来的便是那场罕见的大雪,与一个无情残酷的漫长严寒。

    京里传来消息,新的大人要至明年开春,方能到任。没有知府大人的泉州,意味着没有人能上奏陈报灾情。

    虽说幕僚署员,依旧将地方百姓的艰苦,层层上报送往朝廷,但所有人都知道,没有知府大人领衔所上的条陈,效果相当有限。

    只是,不如此又能如何?这些僚员都是泉州本地人,能看着乡里乡亲,在严冬酷寒中孤立无援吗?

    不久之後,他们便很快发现,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。

    大雪不只下在泉州,此一酷寒覆盖了全国,北边那几个有大人的州府,他们所上的奏章,也都一视同仁地石沉大海。

    而且,江北的灾情更为惨重,成千上万的百姓冻Si饿Si,还有因生火取暖造成大火,从北到南、每城每村灾情层出不穷,枉Si的百姓不可胜数。

    朝廷似乎完全束手无策,就连天子脚下、首善之区的京城,冻Si、饿Si、烧Si的人,听说也已经破万,只是这样的一视同仁,实在也无法让人感到欣慰。

    朝廷的援助是不会来了,但郑绍祖与同僚们,实在也无法不去做些什麽。他穿起自己所有能保暖的衣物,冒着大雪又找那些乡绅大户,苦口婆心恳求他们将仓房里,能够保暖的库存,商借一点出来,帮帮自己的左邻右户。

    这次,可不再是为他人作嫁的穷忙,在寒冬中垂Si挣扎的,可都是人亲土也亲的父老乡亲。

    还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,在大夥奔走努力下,虽然还是有数百人,没能挨到开春,但相较於其他地方的惨况,已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。

    终於熬到了开春,虽都说春寒料峭,但相较於之前的彻骨之寒,如今雪已停,太yAn也露了脸。在泉州这地方,只要在青天白日下,再冷再寒,也冻不Si人。

    不过,郑绍祖等人,依旧一刻不得闲,他们又开始着手准备,新知府上任的迎接事宜。

    消息传到,新任知府谢琏,湖广荆州人士,乃万历四十四年进士,泉州知府是他第一份官职,不日便能到任。

    署中老前辈有交代,这样的大人最难预料,不是特别挑剔难Ga0、官气b人,就是平易近人、礼遇僚属,是好是坏,也就只能全凭运气了。

    还好署里的几位老前辈,与京里人脉结得深,消息来得还算早些。

    五日之後,谢大人一人一骑,居然就出现在了府衙门前。有别於之前几位大人,多是乘轿到城外,再遣人通知迎接,然後换马入城,供百姓夹道欢迎瞻仰。

    谢大人似乎不懂这些,听说是乘船沿运河一路南下,至杭州上岸後,便一人单骑马不停蹄,连续六日抵达泉州,这年头别说是文官了,就连武官都少有这样赴任的。

    如此奔波,家眷、家当与一应行囊,当然都被远远甩在後头,就连沿途原本安排接待通报之人,也都全给错过了,有谁能够想到,一个快马呼啸而过的青年人,会是那位即将上任的知府老爷呢?

    谢大人年轻有为,积极任事,一扫官府一贯的因循之风。

    方一上任,便要大家免去所有欢迎活动,并谢绝了乡绅大户们开宴设席,一连好几天,日里轻车简从巡视地方,挨家挨户亲自拜访那些仕绅耆老;夜里在府衙里挑灯查阅署中档案、帐目,从户口、赋税、钱谷、狱讼无一不亲自过目。

    对於这位新大人如此雷厉风行,幕僚们当然无不战战兢兢,尤其是之前先帝征辽所预支的军粮辽饷,如今大部分都还未来得及摊还上,虽说都是前任赵大人所授意,但这并不意味现任谢大人,就必须认可。

    更别说,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,为了让乡亲们能挨得过,官仓里可保暖御寒的任何库存,没有不借出去了的,这可是在没有任何大人同意的状况下,几个署中小吏的擅作主张,而且至今几乎无一归还,若要认真计较起来,下罪入狱皆属当然。

    还好谢大人年纪虽轻,但也通晓人情世理,在一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